文章完成日2013/12/8
文章編修2013/12/11、2017/9/25
之前好友邀稿,請我寫一下crestal approach of sinus lift文章,本來一口答應,後來卻反悔拒絕,最近良心發現,想一想彌補一下好友,順便將自己近年來的心得紀錄一下。
常常被問這個問題,「如何選擇鼻竇增高術式?」「齒槽骨高度多少才選擇osteotome?」
Summers’ osteotome technique, 1994, 5-6mm
第一位提出osteotome technique,故事分四回,elevation & expansion的概念,沒話說,經典必讀。
多年前就看過這篇文章,只記得2X-2 rule,因為太複雜,然後就忘記了,我想是第一篇將Maxillary posterior implant寫成decision tree的文章。
如果病患有5mm 的骨頭高度,比起4mm以下的高度,提升implant survival rate 到96%。雖然是retrospective,但至少是multi-center且171implant、101位病人,數量參考價值高。
所以我們以後「每一位病人都用bone height=5mm來當分界?」
思考一下,正確的問題應該是:「鼻竇膜什麼時候會破掉?」「提升多少高度會破掉?」
Reiser et al. 2001, crestal osteotome technique in human cadavers
提升4-5mm, 十個有一個破掉
提升6-8mm, 十五個有五個破掉,三個大洞,兩個小洞
爭議點:雖然實驗非常漂亮地比較sinus membrane in vitro, with and without tissue softeners,因為sample 是大體,參考價值稍微低了一點。順道一提,Dr.Reiser發表過的大體解剖文章,非常實用。
Nkenke et al. 2002, The endoscopically controlled 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.
使用內視鏡直接判斷鼻竇膜有沒有破裂,這篇很經典,結論提到提升的高度約為3.0±0.8mm。不過仔細查看文中的X光片與表格,提升高度應該不只3mm。
「Piezosurgery, Hydraulic pressure kit、任何的器械可不可以突破3-5mm的限制?」
不知道耶,如果有做過開窗式鼻竇增高術,我想我不會想用器械突破3-5mm的。
簡單地說,如果選擇較低的齒槽骨做crestal approach of sinus lift,會冒更多風險將鼻竇膜撐破,最後可能換來是只有原始骨高度的短植體。
最後提醒的是,術式選擇前要慎選case,請記得不是自己的技術有多厲害,或是廠商的器械有多棒,crestal approach案例可以提升超過5mm的比比皆是,就代表我們盡量選擇crestal approach而非lateral approach。初學者往往希望從crestal approach開始做,卻忽略lateral approach才是基本,如果crestal approach perforation,我們要用哪種術式補救呢?或是期待Implant 的表面處理與結構,讓自己再多一個短植體案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