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請問,每次牙根整平前,都再測一次該區域的囊袋嗎?」
「學長,請問牙周定期回診的病人,你多久測一次囊袋?」
使用Probe牙周探針,有三層次
●初學看刻度記數字
●中階觸感牙根粗糙度
●進階感受牙肉緊實度
讓我解釋一下:
實習時,摸索探針角度與力量,看刻度測數字。我甚至還記得,十五年前,主治醫師幫我檢查病患,當時菜鳥的我,很多有問題的囊袋都沒測出來,非常糗。
接下來專科訓練時,認真做牙根整平,才知道資深醫師說的《用探針當眼睛》的意思。輕柔地使用探針,才能分辨到底有沒有清乾淨。這個技巧,我自己花了三年每天做,才有一點心得。多年後,換了角色,自己兼任主治幾年後,發現更優秀的年輕醫生,可以在兩年內練出很棒的功力。
執業久了,一定累積了不少回診的病患,定期保養的特色,是針對低度發炎的區域,可能伴隨好幾年而來的高低起伏。這時候,要維持高品質的牙周回診,不能只十分鐘洗牙,打發走而已。
單一的測量指標已不是很足夠,需要綜合不同指數,監控回診病情。像是很基本的血糖、抽菸指標,口內菌斑、牙齦顏色、質地、探測出血與否,甚至更仔細一點,在使用牙周探針同時,還可以感受牙肉緊實度,來分辨當下發炎指數。多重測量,多重評斷,才可能做到高品質牙周治療。
回到問題本身,多久測一次?什麼時候要測?我會說,看目的是什麼。健保交作業,回診一年測一次。這樣夠嗎?
要對病患有幫助,有價值的治療,醫師就要好好診斷檢查,探針還是要常用,不嫌麻煩的啦~~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