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le開賣M1 第一天,即客製一台7core GPU, 16GB, 1TB 英文鍵盤Macbook Air,用了兩個月,朋友想知道這台如何,就分享給大家吧。
目錄
♦為什麼換機?自己的需求是什麼?
♦從2013高階 Pro轉2020低階Air,有什麼感想?
♦軟體使用感想、支援度如何?
♦有沒有缺點啊?
♦為何沒選Macbook pro,跟Air怎麼挑?
♦總結
<附錄>什麼是蘋果生態系?
<附錄>什麼是Clamshell mode?
為什麼換機?自己的需求是什麼?
每天都帶在身上,虛擬機執行Windows 瀏覽CT、3D模擬、MacOS整理手術照片、瀏覽主力Firefox、省電Safari ,閱讀科學論文pdf、記錄病歷Word、演講PowerPoint,偶爾iMovie 、FCPX剪手術影片。
原本用了八年的頂規獨顯Macbook pro 15, 效能、反應還是很好,但是電池已不夠力,螢幕脫膜嚴重,加上偶爾當機,讓我懷疑穩定性開始下降,擔心有一天突然死機,工作受到影響。
研究了兩年多,原本以為CT軟體需要獨立顯卡,用istats menu觀察後,發現根本用不到很強圖形效能,即使3D運算,只透過執行CPU而來。這更加強我的需求,就是強大的單核運算、快速SSD讀寫、螢幕高解析、廣色域與攜帶輕便。
原本差點敗16吋高階Macbook pro,忍了一年蘋果大改革,看了所有M1評測後,冒著可能沒有虛擬機、退貨回Wintel筆電的風險,換了M1 Macbook Air 。開箱後還沒資料轉移,就直測Windows arm on parallels,還好CT軟體、3D模擬一切運行正常,太棒了(放鞭炮)
從2013高階 Pro轉2020低階Air,有什麼感想?
雖然舊的15吋late2013,擁有快速SSD,完整的IO介面,magsafe安全充電,我都很喜歡。但是M1 Air還有更大的觸控板、更亮、清楚的螢幕,鍵盤手感極佳,經典刀板造型,更重要的是,2.2kg降到1.29kg,輕薄好攜帶。
M1執行起來正如評測說的,極順暢,涼爽不熱,無風扇無噪音,舊款跑多一點程式就風切聲起、鍵盤微熱,跟Intel機種比起來,M1 Air可以說是很優雅的機器呢!
電力方面,超省。目前我每週只充電一、二次而已,帶充電器只是增加安全感而已,有點誇張。
軟體使用感想、支援度如何?
MacOS M1軟體支援度比想像中好,原本在使用的軟體接可正常運作。下面這個網站可以查詢MacOS軟體支援原生M1或Rosetta,蘋果這塊無縫接軌很厲害。
https://isapplesiliconready.com
雖然iOS軟體支援不夠廣泛,只少數可以跑,而且沒有多點觸控,但光iOS app on MacOS,跑JPTT、PiTT、Babytracker都行,目前當作加值服務就好。
Windows ARM on Parallels 在這兩個月也有更新,穩定性有改善,一些預設的程式也可以跑了。目前微軟arm模擬x86軟體還可以,模擬x64可能就要再測試了,還好我需求只x86而已。(鬆了一口氣)
有沒有缺點啊?
有,自從2016大改USB/thunderbolt,就沒有SD slot、 USBA、HDMI。一定要帶USB-C hub,缺乏足夠IO,則降低使用便利性、增加購機成本。還好做功課後,找了一個穩定、VGA、SD、microSD、USB-A、乙太網路、充電USBC的全能hub,只是習慣要重新建立而已。
另外,外接螢幕只能一台,除非上網買displaylink裝置才能更多螢幕。對我來說沒什麼影響,就外接一台4K螢幕,只是第二台舊螢幕又要生灰塵惹,小可惜。
為何沒選Macbook Pro,跟Air怎麼挑?
目前M1雖定位低階,且Air & Pro兩者效能幾乎一致。根據Dave2D,只有全速運轉,且持續10分鐘以上,才感受到差異,而且頂多10~20%。
而多花七千,只得到稍亮螢幕、touch bar,再大一點觸控版而已,但不少人touch bar易誤觸,也難盲打。我還是偏向傳統功能鍵,加上Air手掌處是緩緩下降的,比Pro打字手感佳。
Pro真正的亮點是電池續航,根據LinusTechTip實測,連續播放影片,Air可達13小時,而Pro是可怕的20小時啊!我認為除非真的想要Pro的電池續航,例如使用環境幾乎無法插電,才考慮升級Pro。
Air真的效能低階嗎?那是跟Apple藍圖自己比較,若拿AMD、Intel,筆電裝置的效能耗電比,我認為Apple至少領先一年甚至兩年,連Qualcomm也追的辛苦呢。若真的想要效能,需更多外接USB孔的朋友,請等高階M1X或M2推出吧,快了快了。
總結
升級M1 Macbook Air兩個月後,整體無縫接軌,真的很開心。當機只一次,昨天在台大醫院,登入視窗卡住關不掉,其餘運作正常下,只好長按電源鍵強制關機。也沒遇到其他人的藍牙不順、外接螢幕bug、SSD消耗快等問題。
仔細思考,我是需要?還是想要?回想起來,還好去年沒直上八九萬的16吋Macbook pro。如果朋友有考慮換機,甚至要換Windows筆電,真的很推薦M1 Air,不論設計、螢幕、鍵盤、效能、續航都非常好,價格也合理,除了記憶體跟SSD無法升級,有時需要超前部署,整體是一台表現極佳的產品。
什麼是蘋果生態系?
生態系指的是:蘋果多裝置之間,提供的服務。例如Airdrop、 iCloud、Homekit操作家電,Macbook 用iPad pro 當延伸螢幕、跨裝置接力瀏覽器內容、Airpods無縫轉換、 Appe watch解鎖,還有Mac一鍵連iPhone熱點。有人說,一旦用蘋果多款商品,進入生態系中,就出不去了。相反的,既然知道生態系的高牆,更該好好利用這個優勢。其中,我最喜愛iPad pro 延伸螢幕了。仔細算算,Air + iPad pro12.9吋帶出門,重量差不多16吋Macbook pro,但有更大桌面空間,且效能也不差。生態系帶來使用者很多的方便,只有蘋果軟硬整合才行,這是其他系統較難做到的。
什麼是ClamShell Mode?
出社會工作十幾年以來,就是一機到底,而筆電能接大螢幕,增加生產力,也不用將資料到處放,桌面裝置也比較簡潔、省桌機空間。Apple提供的Clamshell mode比Windows設定簡單多了,買個立架、無線鍵盤、大觸控板,加上一台支援thunderblot 螢幕,只要一根線就可以提供電源、視訊、音訊、資料傳輸。Air只有兩個孔怎麼可能不夠用呢(笑)
更專家級一點,裝一台Caldigit TS3,外接基座,同時提供更多外接孔如:SD slot、USBA、 USBC,乙太網路,回到家插一條線,用藍牙鍵盤喚醒,就可以變身桌機了。
Pingback: Lock-on Stabilization using Motion or Final Cut Pro | 藍正邦 Cheng-Pang Lan, DDS, MDS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