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常都寫閒書心得,今天來寫新出版的植牙書。 Implant Therapy. 2nd edition. Editor Myron Nevins & Hom-Lay Wang
今年參加六月的波士頓ISPRD時,買下這本。起初看到目錄,每章都是該領域最佳醫師之作。很少有專業書讓我看這麼詳細,這裡列出自己比較喜歡的章節:
Chapter 1 . Save the Tooth or Place an Implant? 一開頭就很驚人的放了十二個的二十年追蹤的案例,最久的還放追蹤五十年全口X光片,想必是八十歲總編輯Myron Nevins 才能拿出的案例,這些能夠持續追蹤這麼久,Xray 又很清晰,能有這樣的工作團隊,很不容易呢!
這裡放了一個極特殊的三十年案例,作者稱這叫做「異數」Outlier (p.6)
Chapter 13 & 14. Sinus Elevation 這兩章內容非常豐富,Stephen Wallace & Tiziano Testori兩位提供超多手術方法,Piezoelectric, DASK, Reamer & Hydraulic technique。Lateral & Crestal window、甚至還有Palatal window,真令人驚訝。另外,還有許多難症與特殊案例,看完收穫頗多。
圖片是為了拯救問題而嘗試的Palatal Window技術(p.238)
Chapter 18. Vertical Ridge Augmentation with Advanced Flap Design 雖然Istvan Urban 2017年已經出了一整本垂直骨增高的專書,Urban 在這裡並沒有舊文改寫。他拿出之前沒看過、最新的案例發表。看得出這幾年Urban對於難症處理的調整與進化,連最厲害的高手都在自我挑戰,很佩服呢!
Urban新版的再生膜,而且是難度較高的拔除後立即release flap加Vertical GBR(p.334)
Chapter 22. Implant abutment Junction : A Crestal Bone and Soft Tissue Determination Luigi Canullo 以往做了不少platform switch study,這整篇章節又加入了我沒看過的one abutment, one time concept。而且引用文獻幾乎都是自己的研究。讓早期Canullo從分析植體硬組織變化到現在研究abutment與軟組織的改變。我覺得若Luigi Canullo跟Tomas Linkevicius 一起合作寫文章應該蠻棒的。<註>
Chapter 26. Regenerative Protocol to Treat Peri-Implantitis
這章很清楚地將植體周圍炎的破壞程度進行分類,完整的治療步驟到手術照片,甚至補骨後的Re-entry 照片都很令人驚訝。Dr. Benfenati & Tinti 的演講,我在美國聽過兩次,這章內容統整了以往聽過的內容。
Peri-Implantitis bone loss完整的長滿。還有Re-Entry照片(p.467)
看完整本書,裡面案例的難度都很高,其實這本不適合植牙初學者。書名不應只是Implant Therapy,而是「Advanced Implant Therapy」,每章節作者都是在該領域專研十年以上的醫師,他們第一線面對難症,並仔細地記下手術過程,整理、發表文章分享,甚至再用科學方法證實有效,分享給全世界。
此外,作者群還有台灣之光、我的老師:林靜毅醫師。如果沒去波士頓聽ISPRD,或有去,但同時段衝堂沒聽到的朋友,這本書翻翻看蠻好的,因為這本有十七位作者出自今年ISPRD講者,是一本與這場盛會重疊度高的書。
還記得2007年,剛踏入牙周植牙領域,自己很重視實證醫學,很多「技術文章」都看不上眼,只認為這種沒經過臨床隨機對照實驗的文章,沒有價值。實證醫學金字塔中,最佳頂端實證當然是systemic review article ,多家醫學中心合作,增加母群體數量,排除各種因素,降低bias,得出的結論當然參考價值最高。但是我們只念review article嗎?金字塔底層的病例報告不能相信嗎?當然不是。
自己隨著年紀增長,經過幾年臨床經驗,面對第一線病患,面對許多決定,我們必須幫病患選擇最佳方案,找尋最佳科學證據之外,同時也要突破治療邊界。我認為金字塔頂端最佳實證只是平均值而已,病患百百種,第一線醫師總是要面對不是平均值的難症,難以解釋的現象。而盡力降低風險,努力提升品質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態度。
而這本書的案例,從Save the Tooth、Short Implant、GBR、甚至Zygomatic Implant、Peri-Implantitis 都能看到這些作者的自我要求與追求卓越的精神。
最後,其實寫這篇心得的原因,是當時在會場厚著臉皮找Myron Nevins聊天並請他幫忙書上簽名,回台灣後寫點心得才不會對不起自己XD
三年後再跟Myron Nevins合照與書上留言
<註> Tomas Linkevicius 著名的研究,是發現軟組織厚度跟植體早期骨吸收有關的學者。後來提出Zero Bone Loss Concept,也在2019出了同名書籍。